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时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 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 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 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认识到革命倾导权的重要性 B. 预见到国民觉背叛革命
C. 试图纠正左顷冒险主义错误 D. 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A. 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 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 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雷颐在《历史的裂缝》中写道:“1895年8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光绪帝的这一诏书
A. 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需要 B. 促进了清廷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 旨在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 D. 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911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该规定
A. 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 B. 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
C. 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 D. 开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B. 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C. 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