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0月7日,蒋介石认为: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是故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以表示我国家之人格。材料表明蒋介石的态度是
A. 支持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 B. 政策重点放在积极剿共上
C. 忍辱负重,批评仓促应战 D. 已经做好了持久抗战准备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
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有限的圈子”成果的是( )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