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 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 建立巩固的抗日联盟 B. 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C. 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D. 以退让求合作
《马关条约》签订期间,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召见清朝驻美公使杨儒,指出:“日本之要求当与不当,本官虽难以说明,但请清国对今日之状况加以重新考虑。如清国因有足以挽回今日处境之良策,而特意拖延和平条约之批准,日本则将从事更大规模之战争。此时,欧洲各国终将乘机纠缠于两国之间,努力满足其各自欲望。其结果,清国终将不止于失掉辽东,犹恐失去较此更为广大之领土。”这反映出美国在中日问题上
A. 保持传统“中立”积极调停
B. 预见到列强将瓜分中国
C. 偏袒日本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D. 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使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中世纪”。以下说法不能论证冯友兰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B. 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C. 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本身
D. 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蒋廷黻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下列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外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是为了“尊严”,后者是为了利益
②前者是愚昧的表现,后者是霸权的表现
③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④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外交往中双方态势的变化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下表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英国对华贸易间(不含鸦片贸易)。表中所示英国在华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单位:万英镑)
年份 | 1842 | 1845 | 1850 | 1851 | 1853 |
输华商品总值 | 96.6 | 239.0 | 140.0 | 216.0 | 100.0 |
A.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B. 英国获得的经济特权太少
C. 英国的商品不适应中国人的需要 D.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和鸦片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