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主要领导人讲话

《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1961年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81年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共同纪念这个光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91年

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200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201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注:1951年和1971年因特殊历史背景,未举行纪念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

 

(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 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2)特点: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原因: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同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②是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③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内容可知,外国传教士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感到震惊,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突然性;由“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辛亥革命的发展迅速;由“‘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辛亥革命和平完成但影响深远。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传统思想和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所以说“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 (2)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内容可知有关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坚持时间长,从1961年到2011年,逢十周年即进行几年活动;规格高,每次纪念活动都有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而且由历次讲话内容分析可知每次的纪念活动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辛亥革命受到长期纪念的原因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所体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共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和目标有契合之处;同时纪念辛亥革命也有利于发展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统一,而且辛亥革命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也有利于鼓舞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和决心,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查看答案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对此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B.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各族人民根据该条规定开始普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C. 《共同纲领》是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

D. 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

 

查看答案

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 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 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 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 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查看答案

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 “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

C. “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 “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查看答案

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