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A.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 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 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
B. 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
C. 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
D. 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之,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材料主要反映了苏州
A. 人们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 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欺压百姓
C.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大量产业工人罢工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世范》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 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C. 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D. 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