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世纪末,欧洲人对世界陆地面积的了解,比14世纪时增加了5倍.……欧洲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大陆发展起了跨洋贸易……。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印度的纺织品、茶、咖啡等逐渐取代香料,尤其是胡椒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18世纪欧洲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了普通商品,……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进口量的增长,价格下跌,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欧洲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巨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还在诸大海的海底铺设了516000多公里的电缆。到1914年时,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几条横穿大陆的铁路的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经济空前统一”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对本国经济发展所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类型 | 1952年 | 1956年 |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9.1%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制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不足1%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
(3)材料三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一篇历史论文把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丽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这说明该企业
A.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B. 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
C. 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D. 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