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政治学家帕斯森指出,民主体制应有异中求同、求同存异的度量和机制,要善于从分歧中寻求一致,以缓和并化解冲突。材料着重表达了
A. 冲突在民主政治中有不可避免性 B. 不同派别在共识中逐渐消除矛盾
C. 共识在民主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不同派别对政治共识有不同看法
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A. 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B. 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C. 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D. 在新格局未明的状态下世界大国蠢蠢欲动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临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A.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B. 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C. 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 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浓厚的军事色彩
B. 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民主性
D. 专制独裁性
依据罗马史学家利瓦伊的记载,《十二铜表法》大约制订于公元前451年至450年。负责制法的10人小组将法律先后提交公民大会通过后,分刻在12块铜牌上,树立于罗马城内的广场上。这种做法的历史意义在于
A. 用文字明示了法律规定,成为罗马法的起源 B. 保障平民利益,完全解决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C. 是罗马的基本法律,标志着罗马法完全成熟 D. 是在奴隶的要求下设立的,彰显了法治精神
美国《新闻周刊》2016年1月7日一篇文章中提到“加入安理会后的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宣布将增加维和人数……这预示着北京对国际干预的新态度”。对上述说法的理解与事实接近的是
A. 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建设性工作 B.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获得在安理会的席位
C. 宣告着反对霸权主义的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 多极角逐之对抗与平衡的新格局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