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
A. 把程朱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 心学理论的形成取决于曲折的人生经历
C. 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D. 通过践行“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社会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A. 三大改造的教训 B. 人民公社的教训
C. 计划经济的教训 D.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把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下放到生产队。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样生产队既有生产自主权,又有分配决定权。这项政策在当时
A. 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D. 清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1984年,邓小平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为扩大开放,中国采取的进一步措施是
A.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