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

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能把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画等号”。作者意在强调斯大林模式

A. 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 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C. 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    D. 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A 【解析】“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表明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故A正确;斯大林模式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排除B;斯大林模式并不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排除C;根据“不能把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画等号”,不能得出斯大林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 点睛:20世纪20、30年代,苏联仍然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落后的生产力,为了抵御外敌、迅速发展生产力,采取斯大林模式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斯大林模式起到了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查看答案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 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

B.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查看答案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经济危机破坏较小    B. 斯大林模式下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新经济政策使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