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认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兵舰既弱,坐守而已”即可得出“被动挨打”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即可得出“海陆交织”的结论。第二小问“主观原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伯统海军驻威海……坐守而已”即可得出“主帅指挥不力,避战不出”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海军水手……向提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施教敢降”即可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的结论。 (2)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甲午战争)后,日人……培力既厚”即可得出“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即可得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客观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维新思想。可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及其影响的角度思考作答。甲午战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和政治变革思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 【名师点睛】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洋务运动破产。 (4)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近代英美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限200字左右)。

材料二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甚至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也是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结果。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有哪些具体表现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大妥协”?

【好题欣赏·2015江苏高考】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组织了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B. 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 与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

 

查看答案

下图为张漾兮的版画《遗嘱》,该画中有如下文字:“我们奋斗牺牲,是争取你们的光荣生存。我遗留田地,你们要永世地保存完整。不准妥协、投降、卖国偷生。朝鲜、捷克是你们的明镜。”对此作品理解准确的是(  )

A. 描绘了北伐战争中士兵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

B. 再现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围剿的决心

C. 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D. 生动地展现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查看答案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 表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反映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D. 说明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艰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