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在《“启蒙”与“救亡”》一文中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 节节败退,甚至有亡国的危险, 中国的统治阶级曾经尝试实业救国, 曾经尝试改良社会制度来救国, 但均以失败告终, 于是一批留学海外或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走向前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实业救国”即洋务运动
B. 与“改良社会制度”相关的事件是戊戌变
C. 新式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推动力量
D. 民族危机加深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A. 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 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 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 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 设议会、开国会
一位学者谈到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道:“一些人以激烈的态度提出‘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口号——然而有意思的是,喊这些口号的人,却偏偏仍在使用汉字、讲究书法、读线装书……痴迷得紧!”该学者意在:
A.抨击太平天国运动忽视文化教育
B.批评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性
C.揭露辛亥革命阵营内部旧官僚的虚伪性
D.揭露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学者的矛盾心态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 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 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