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中国近代化过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它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著作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是
A. 《天工开物》 B. 《新学伪经考》 C. 《天朝田亩制度》 D. 《各国律例》
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这种现象促进了
A. 区域分工加强
B. 农业迅速发展
C. 南方超越北方
D. 商品经济发展
儒家提倡土葬、厚葬,认为人死应入土为安。但宋代却出现‘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由此可知
A. 经济发展推动丧葬习俗变化 B. 宋代儒家伦理体系受到冲击
C. 传统习俗受到现实因素制约 D. 土葬习俗在宋代以后被放弃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家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 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 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 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 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宗法纲常的束缚 C. 专制制度的强化 D. 科举制度的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