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等人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A. 中国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
C. 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回答代表团的提问。当问到一个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3000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存款,他回答10万卢布。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工人回答:“我准备买一双靴子。”这则笑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
C. 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 D. 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
下表是1851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1851=100)。这表明英国
A. 经营方式改变 B. 贫富差距缩小 C. 产业结构变化 D. 消费水平提高
古罗马法律规定公民对官员的惩罚决定拥有上诉权。公元前509年《瓦勒甩法》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罗马
A. 少数法学家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
B. 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
C. 政治对话的方式取代了暴力镇压
D. 行政实践中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 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据学者饶斯基的估算,1914-1934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5%。按此推算,1933-1953年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1.63倍,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只增加了28%。这说明
A. 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共内战对经济影响不大
B. 日本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型
C. 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D. 日本的侵略战争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