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上述材料表明
A. 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 B. 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C. 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民族矛盾缓和 D.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国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势
C.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 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B. 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 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 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