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生活甚至当官,如汤若望、利玛窦、南怀仁等,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明清之际曾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没有依据的
C. 明清时期虽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西文化交流不受影响
D. 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发展较快的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这意味着( )。
①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
③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无足轻重
④中国工业的发展缺乏技术和资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C.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D. 使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A. 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B.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 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 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C. 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 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主要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