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

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 土地私有制

B. 中央集权制度

C. 重农抑商政策

D. 政治统治腐败

 

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政治统治腐败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现象,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就在根本上为地主、商人购买土地、兼并土地提供了条件。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即使没有遭到国家、地主阶级的盘剥,小农也会因为天灾等各方面原因出现分化,一部分小农破产贫困,必然要出售土地,导致土地的集中。此外,针对地主阶级实行土地兼并,国家政府也不能加以干预,因为封建社会为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国家政府无关。所以,均田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任地》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 代田法已经出现

B. 注重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发展

D. 耕地面积增加

 

查看答案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耕牛的极度缺少

B. 精耕细作的需要

C. 冶铁技术的落后

D. 小农经济的局限

 

查看答案

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反映出(  )

A.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 家长制受到挑战

C. 个体意识增强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综合上述材料,对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要保持中国“经济优势”,你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