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汉代儒学的主张
B.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C. 陆王心学的思想
D.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A. 无为而治的思想
B. 外儒内法的观念
C. 尚贤非命的主张
D. 天人感应的学说
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 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
C.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