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A. 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B.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C.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
D. 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段话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官僚制度的日趋完善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对“至是废去”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仿效前代末期皇权稳固的做法
B. 六部名存实亡使皇帝萌生废相念头
C. 殿阁大学士篡夺相位对皇帝的鼓动
D. 皇帝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A. 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B. 世袭制度确立
C.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 地域关系
B. 血缘关系
C. 信仰关系
D. 财产关系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