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 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B.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 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从这段描写中无法得出的信息是
A. 小农经济得到巩固
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 列强入侵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变化
D. 列强的侵略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造成材料中 “乡村里的人口……不太会有变动”的经济因素是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中国农村封闭落后
C. 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 D. 宗法关系长期存在
下列是某校举办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专题手抄报比赛中学生搜集的一组图片,他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手工技艺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江南市镇的兴起
D.城市布局的变化
在一次讨论课上,王阳和李涛两位同学对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的来源争论不休。你认为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主要来源于
A. 官营手工业 B. 工场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广东南海霍韬的《霍氏家训》(田圃)说:“人家养生,农圃为重,末俗尚浮,不力田,不治圃,坐与衰期。”力言“非力耕不得食”,“子侄不可不力农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 霍氏家训严格 B. 极端排斥商品经济
C. “以农为本”观念根深蒂固 D. 强调劳动获得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