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A.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 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 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 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到1932年时,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表明苏联
A. 持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 B. 对待西方采取了和平共处原则
C. 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发展工业 D. 经济建设依赖于西方国家援助
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西德国家收入的20.8%,占法国国家收入的18.9%,占英国国家收入的12.1%,在瑞典,1957年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比1930年高出6倍多;而在意大利,竞高出14倍.此现象表明
A. 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 B. 西欧各国的财政出现了赤字
C. 马歇尔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D.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服务领域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 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 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 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D. 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前后,由知识分子和商业贤达掌控下的中国报刊大量介绍各国政变史、革命史以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实现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抱负。这说明当时的报刊
A.以宣传革命思想和共和理念为宗旨
B.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
C.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D.把批评和监督政府作为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