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上好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商号后,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地位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之所以说人类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了蒸汽时代,其主要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
A.纺织、采矿、造纸等工业部门都采用蒸汽机作动力
B.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蒸汽机使用的空间范围扩大
C.蒸汽机保证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厂的转变
D.包括火车、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内的新发明先后出现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A. 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 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 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 D. 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D.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②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③客观上带动了亚非拉的发展
④促进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