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主要的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中共中央这一方针
A.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B.推动了农村的土地革命
C.使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D.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A. 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 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 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 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B. 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C. 《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面对《马关条约》的赔款,日本外交大臣井上馨直言:“在这笔赔款之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日元的收入,(以前日本)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所以,想到现在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这一赔款
A. 改变了日本财政拮据的现状
B. 有利于加速日本资本的积累
C. 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D.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 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 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醒 D. 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势
C.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