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胡适出使美国,应邀于旧...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胡适出使美国,应邀于旧金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做《中国处在目前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的演讲:“虽然对于贵国人民希冀置身战争之外的愿望我是完全的同情,可是我不免有这个想法,那就是对方以消极的绥靖主义和没有建设性的和平政策为后盾,绝对不足以保障列位所深深希望的和平。中国对美国所期望的——是一个国际和平与正义、实际与积极的领导者,一个阻止战争,遏制侵略,与世界上民主国家合作的策划者,促成集体安全,使得这个世界至少可使人类能安全居住的领导者……”此后的几年中,他四处演讲,以唤起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并以正义力量介入战争。

史学家余英时评论说:“这至少说明,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交谈,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它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岳南著《南渡北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美国“置身战争之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在美国的外交活动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原因: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盛行;绥靖主义影响;日本在此时的侵略还没有对美国在华利益构成根本威胁,且美国在日本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 (2)作用:宣传了中国的艰苦抗战和抗战决心,揭示了中国抗战的战略意义;唤起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美国与日本的妥协,孤立了日本;有助于赢得美国的援助和参与,改变了中国孤立抗战的局面。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据材料中“贵国人民希冀置身战争之外的愿望”“深深希望的和”可以看出当时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盛行,据“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得出当时美日之间还存在利益关系,还没有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综合分析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可以联系史料中胡适在美国演讲的意义,如对中国抗战、唤起美国民众同情中国、鼓励日本、改变中国抗战局面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世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表四)。

表四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产品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它货品。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银丝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这反映出当时

A.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尚不成熟    B. 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

C. 浪漫主义者过分的强调理性    D. 部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查看答案

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驱逐。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A.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

C. 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    D. 两极格局在政治领域凸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