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礼?地官?小司徒》载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周礼?地官?小司徒》载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对材料中表述的土地制度,理解错误的是

A.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                    B.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交换

C.春秋战国时逐渐瓦解                    D.奴隶在土地上集体劳作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井田制之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归周王所有,因此不能随意买卖,由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作,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因此选B。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史记载的“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所述的农业耕作方式是

A. 千藕其耘    B. 个体农耕    C. 刀耕火种    D. 代田法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晏阳初(1890—1990年),近代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主持河北定县翟城村平民教育实验区的全面工作。开始工作时,实验区全面经费只有3600元,经晏阳初赴美募捐,资金困境得以改善,而人才的解决主要依靠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引领作用。晏阳初要求博士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尽量“农民化”。在晏阳初指导下,洋博士们用在灯笼上写字的办法培养农民识字兴趣;在农药的配水比例上,技术人员掌握好“药”与“水”比例后,再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告知农民,以药瓶瓶盖为单位进行配药,使老百姓很快就掌握了喷洒农药的技术。晏阳初倡导,平民教育运动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有参加机会。平教会主编的《农民报》每期所登内容,农民投稿竟占一半。由洋博士主导的定县实验,由河北而湖南、四川,由中国而菲律宾、泰国、印度、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

——摘编自薛伟强《一场泥腿子与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1)根据材料,指出定县平民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胡适出使美国,应邀于旧金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做《中国处在目前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的演讲:“虽然对于贵国人民希冀置身战争之外的愿望我是完全的同情,可是我不免有这个想法,那就是对方以消极的绥靖主义和没有建设性的和平政策为后盾,绝对不足以保障列位所深深希望的和平。中国对美国所期望的——是一个国际和平与正义、实际与积极的领导者,一个阻止战争,遏制侵略,与世界上民主国家合作的策划者,促成集体安全,使得这个世界至少可使人类能安全居住的领导者……”此后的几年中,他四处演讲,以唤起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并以正义力量介入战争。

史学家余英时评论说:“这至少说明,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交谈,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它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岳南著《南渡北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美国“置身战争之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在美国的外交活动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