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 理学思想的影响

B. 专制制度的松弛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社会风尚的变化

 

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直接反映了读书人生活观念的变化,正确答案为D。理学家主张“遵守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与材料对立,排除A。明朝时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排除B。市民阶层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读书人不在其中,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l8岁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唐在年龄规定方面的这种变化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A. 轻徭薄赋    B. 重男轻女    C. 尊老爱幼    D. 唯才是举

 

查看答案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查看答案

16世纪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国家的产品供给与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秦汉唐宋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新航路开辟,特别是18世纪后的西欧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两者都不表明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如其贸易对象。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评〈重新面向东方〉》

材料二大航海虽推动西欧的发展,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他们唯一的支付手段是从美洲掠夺回来的白银。在一幅全球的经济体系图中,物品的向西流动和白银的向东流动,充分说明了亚洲和欧洲的优劣高低之分。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话题的观点,分析其依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两地在对外贸易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

(3)材料一、二对中国与西欧两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研究视角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历史结论的差异,试指出材料一、二的研究视角。

【答案】(1)观点:外贸逆差不代表一国的经济落后。

依据:汉唐我国强盛,外贸出现逆差;西欧开始初步工业化进程,外贸出现逆差;

变化:逆差变顺差;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贸易日趋萎缩。

(2)目的:中国宣扬国威(或满足对异域珍宝的追求);西欧发展资本主义

方式:中国朝贡贸易;西欧欺诈性、掠夺式贸易

(3)材料一:中国落后于西欧。视角: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比较(或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比较)

材料二:西欧落后于中国。视角:从双方贸易品的种类上比较

【解析】(1)由材料“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可见外贸逆差不代表一国的经济落后。材料分别从汉唐西欧开始初步工业化时期证明。而由“16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可知,但是中国由逆差变顺差;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贸易日趋萎缩。

(2)结合所学,1619世纪前期正处于明清时期,当时我国采用朝贡贸易体制,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中国宣扬国威。而当时西欧处于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采取欺诈性、掠夺式贸易

(1)由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可知,材料一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比较,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欧。而材料二“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可见材料二从双方贸易品的种类上比较,认为西欧落后于中国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都对个人品质与国家状态提出了自身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的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理想国是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的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这样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于宁《柏拉图与<理想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正名”的目的与方法。

(2)据材料二,分析“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具有“节制、勇敢、聪明”品质的分别是哪三种人?

(3)综合两则材料,归纳孔子与柏拉图所追求的“个人品质”和“国家状态”上的相同点。

 

查看答案

对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10月,国务院制订了《关于改善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将中央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权划分为四种类型:中央管理类型,地方管理类型,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和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双重管理类型。共涉及计划、财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运输邮电、商业等12各方面的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职权。1970年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中央直属企业由10533个减少到1674个。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维持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是历代王朝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弱,导致地方政府对朝廷依赖性越来越强。明朝地方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清朝的总督与巡抚,都是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由皇帝任免,受朝廷节制,重大政务均需听候皇帝决定才能处理。反之,东汉、唐朝等朝代后期,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较多地向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又导致割据现象。

——摘编自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特点。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毛泽东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特点:处理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由行政管理深入经济管理;由政府主导调节。

(2)见解析

【解析】(1)由材料“将中央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权划分为四种类型……共涉及计划、财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运输邮电、商业等12各方面的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职权。1970年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中央直属企业由10533个减少到1674个。”,可以归纳新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特点。

(2)

得分

论点方面(1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2分)

8-9分

明确写出:管理国家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正面:(1)新中国注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有利于国家发展。(1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社会稳定。

(1分)

   (2)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重要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推动资本主义发展(2分)

反面:(1)明清时期,中央过度集权,削弱了地方的积极性。(1分)

   (2)东汉、唐朝后期地方权力过大,又不利于国家统一。(1分)

(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分)

6-7分

提出观点

论据欠充分,仅从三个方面展开

层次分明。但关联度不够;史论结合

3-5分

提出观点

论据不充分,仅从两个方面展开

关联度不够;不注意史论结合

0-2分

没有提出观点

论据不充分,仅从一个方面展开

关联度不够;不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混乱

 

【题型】连线题
【适用】较难
【标题】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16世纪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国家的产品供给与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秦汉唐宋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新航路开辟,特别是18世纪后的西欧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两者都不表明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如其贸易对象。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评〈重新面向东方〉》

材料二大航海虽推动西欧的发展,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他们唯一的支付手段是从美洲掠夺回来的白银。在一幅全球的经济体系图中,物品的向西流动和白银的向东流动,充分说明了亚洲和欧洲的优劣高低之分。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话题的观点,分析其依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两地在对外贸易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

(3)材料一、二对中国与西欧两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研究视角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历史结论的差异,试指出材料一、二的研究视角。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前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已经划分成“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在这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征服的企图。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摘编自1947年3月杜鲁门美国国会国情咨文

材料二尼克松主义是1970年前后他任总统期间提出的国际关系的新战略。认为必须把建立与盟国间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让盟国在经济、军事上承担更多责任与负担,帮助美国渡过难关。以军事实力为基础,以谈判为手段,对付苏联,维持美苏均势。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缓和国际局势。“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成为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反映了美国收缩海外战线,以有限力量去维护主要利益的战略诉求。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相对于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做出了哪些调整?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国际力量变化上,说明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答案】(1)主要内容:两大阵营出现;遏制社会主义;由美国领导世界。

特点:以称霸世界为目标;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2)变化:对西欧、日本等盟国由领导关系到伙伴关系;对苏由冷战遏制到谈判;对华由遏制到缓和;由全面扩张到战略收缩。

原因:西欧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

【解析】(1)由材料世界已经划分成“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可归纳出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材料明显体现了浓厚的意识形态的特点,而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实际上要凭借美国雄厚的实力称霸世界。

(2)由材料“把建立与盟国间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对付苏联,维持美苏均势。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缓和国际局势。”反映尼克松主义的调整有:对西欧、日本等盟国由领导关系到伙伴关系;对苏由冷战遏制到谈判;对华由遏制到缓和;由全面扩张到战略收缩。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当时国际不利于美国称霸的因素和美国相对衰落的实力。

【题型】连线题
【适用】较难
【标题】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对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10月,国务院制订了《关于改善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将中央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权划分为四种类型:中央管理类型,地方管理类型,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和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双重管理类型。共涉及计划、财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运输邮电、商业等12各方面的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职权。1970年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中央直属企业由10533个减少到1674个。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维持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是历代王朝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弱,导致地方政府对朝廷依赖性越来越强。明朝地方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清朝的总督与巡抚,都是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由皇帝任免,受朝廷节制,重大政务均需听候皇帝决定才能处理。反之,东汉、唐朝等朝代后期,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较多地向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又导致割据现象。

——摘编自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特点。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毛泽东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