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

B. 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 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到“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说明科举考试越来越规范,使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历史学家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理学

A.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C. 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科技的发展

 

查看答案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 理学思想的影响

B. 专制制度的松弛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社会风尚的变化

 

查看答案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l8岁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唐在年龄规定方面的这种变化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A. 轻徭薄赋    B. 重男轻女    C. 尊老爱幼    D. 唯才是举

 

查看答案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查看答案

16世纪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国家的产品供给与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秦汉唐宋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新航路开辟,特别是18世纪后的西欧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两者都不表明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如其贸易对象。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评〈重新面向东方〉》

材料二大航海虽推动西欧的发展,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他们唯一的支付手段是从美洲掠夺回来的白银。在一幅全球的经济体系图中,物品的向西流动和白银的向东流动,充分说明了亚洲和欧洲的优劣高低之分。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话题的观点,分析其依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两地在对外贸易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

(3)材料一、二对中国与西欧两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研究视角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历史结论的差异,试指出材料一、二的研究视角。

【答案】(1)观点:外贸逆差不代表一国的经济落后。

依据:汉唐我国强盛,外贸出现逆差;西欧开始初步工业化进程,外贸出现逆差;

变化:逆差变顺差;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贸易日趋萎缩。

(2)目的:中国宣扬国威(或满足对异域珍宝的追求);西欧发展资本主义

方式:中国朝贡贸易;西欧欺诈性、掠夺式贸易

(3)材料一:中国落后于西欧。视角: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比较(或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比较)

材料二:西欧落后于中国。视角:从双方贸易品的种类上比较

【解析】(1)由材料“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可见外贸逆差不代表一国的经济落后。材料分别从汉唐西欧开始初步工业化时期证明。而由“16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可知,但是中国由逆差变顺差;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贸易日趋萎缩。

(2)结合所学,1619世纪前期正处于明清时期,当时我国采用朝贡贸易体制,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中国宣扬国威。而当时西欧处于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采取欺诈性、掠夺式贸易

(1)由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可知,材料一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比较,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欧。而材料二“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可见材料二从双方贸易品的种类上比较,认为西欧落后于中国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都对个人品质与国家状态提出了自身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的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理想国是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的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这样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于宁《柏拉图与<理想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正名”的目的与方法。

(2)据材料二,分析“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具有“节制、勇敢、聪明”品质的分别是哪三种人?

(3)综合两则材料,归纳孔子与柏拉图所追求的“个人品质”和“国家状态”上的相同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