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共同体的严重排他性 B. 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C. “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立 D. 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
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因信称义致良知
朱熹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 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 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 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 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 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