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化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

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化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该宪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确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材料四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1)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影响:助长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 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5)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影响,回答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对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思想的消极影响即可。 (2)进步性:由“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意义: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影响即可。 (3)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即可。 (4)根据“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总结回答。 (5)可从民主政治的完善、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和本国具体国情等角度分析。 【名师点睛】 (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消极影响即可。(2)根据材料不难得出进步性是提出主权在民;意义,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影响即可。(3)回答建国初期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即可。(4)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民主政治完善的史实。(5)从民主政治的完善、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和本国具体国情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冶,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的“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查看答案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存在的弊端。

材料三《宋史·常安民传》载:熙宁中以经义取士,一般举人纷纷效法王安石的学说,但常安民却特立独行,不随大流。当他在太学考试中考得第一名,试卷启封后,主考官见其年少,欲改变其名次,判监常秩(监察官员)不同意,指出:“糊名较艺,岂容辄易?”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需注意哪些原则?

 

查看答案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 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查看答案

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 万隆会议

 

查看答案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求同存异”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一边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