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记述某城战役时写道:“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反映的战役
A. 属国共合作抗战,延缓了日军侵华步伐
B.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 消极的抗战导致战役的失败
D.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A. 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B. 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 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D. 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做任何的规定。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
B. 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C. 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
D. 中国已默许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被侵略军斩首的清政府高官有礼部尚书启秀和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启秀曾荐五台山僧人御敌,后被日军拘禁。朝廷下旨革职,但八国联军仍要求作为“祸乱罪魁”追究,次年被斩于菜市口,史称“主拳诸臣兵败被诛”。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清政府已失去对全国的控制 D.英法联军对中国内政粗暴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