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 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B. 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 显示朝廷的威严
D. 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 秦汉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
次数 | 375 | 493 | 874 | 513 | 5105 | 5344 |
频率 | 0.85次/年 | 1.7次/年 | 2.7次/年 | 5.31次/年 | 18.5次/年 | 19.9次/年 |
A. 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D.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
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此描述中国的均田制:“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大约19英亩土地。这并不是去剥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土地,如开垦战争期间被荒废的土地。此外,只有自由农民得到政府的赠与地,而且实际上,并非他们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土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均田制没有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 B. 均田制使自由农民获得了土地
C. 均田制增加了国家税收 D. 均田制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9世纪70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1)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