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时期的“布衣”的穿着最不可能是哪一种材料做成的
A.毛 B. 麻 C. 丝 D. 棉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 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B. 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 显示朝廷的威严
D. 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 秦汉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
次数 | 375 | 493 | 874 | 513 | 5105 | 5344 |
频率 | 0.85次/年 | 1.7次/年 | 2.7次/年 | 5.31次/年 | 18.5次/年 | 19.9次/年 |
A. 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D.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
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此描述中国的均田制:“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大约19英亩土地。这并不是去剥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土地,如开垦战争期间被荒废的土地。此外,只有自由农民得到政府的赠与地,而且实际上,并非他们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土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均田制没有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 B. 均田制使自由农民获得了土地
C. 均田制增加了国家税收 D. 均田制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