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文景时期,为解决西北驻军供给问题,实行移民屯垦实边,收到了“定舍以待其劳”,“常坐而役敌国”,逐点占领、巩固的良好效果。到武帝时,决心武力解决匈奴内侵威胁这一问题,先后设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以补战争消耗。元朔二年,募民十万于朔郡;元狩四年,“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斥上郡、朔方、河西、边境的塞卒六十万“咸田之”。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以后,西汉又在比胥鞬、赤谷城屯田。设田卒、河渠卒、守谷卒等田官进行生产管理。军事化屯田使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都要高于个体经济。“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戎不虞。”因为屯田,大批人口聚居西域,他们开荒种地,筑路修桥,建立亭鄣,形成了许多初具规模的经济点镇,使往来的商人、使者有了途中歇脚之地。
——据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材料二清代统治者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在新疆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时期,吸取清代以前长期集中在南疆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朝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据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汉清两代西北地区屯垦的共同点。
材料三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意义。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隋炀帝 D. 清康熙帝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天下为公 B. 民为邦本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民贵君轻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 康熙后期 | 雍正年间 | 乾隆中期 | 嘉庆、道光年间 |
山东船税 | 786两 | 0.8万~0.9万两 | 10793两 | 2万~3万两 |
天津关税、海税 | 较少 | 1万~2万两 | 5万~6万两 | 8万~10万两 |
山海关关税 | 较少 | 1万~2万两 | 3万~4万两 | 10万~11万两 |
合计 | 数千~1万两 | 3万~5万两 | 9万~11万两 | 20万~24万两 |
上表内容表明清朝
A. 对外政策有所调整
B. 财政税收以海关税为主
C. 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D. 经济受到外国资本冲击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 新生产方式的形成 B.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C. 商帮的由来与形成 D. 各地区的经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