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类型 朝代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类型

朝代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北宋

南宋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1

4

2

7

12

6

2

「大一统」

13

12

59

24

41

12

13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40

43

0

63

47

35

45

27

47

43

39

37

45

46

医药

20

18

0

8

8

41

10

14

16

2

10

3

13

12

其他

11

1

0

0

0

0

19

0

1

0

1

20

2

0

 

备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说明:可以就表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观点一: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发达既是国家“大一统”的产物,又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材料中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技术成果所占总技术的百分比在30%以上,表明中国古代与大一统王朝密切相关的「大一统」技术十分发达,如中国古代科技的象征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如此众多「大一统」技术的存在有利于中国人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机构和思想文化交流,有助于皇权的巩固。同时,大一统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克服了科学向技术转移的缺陷,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材料同时表明当国家处于长期分裂,如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技术明显低于大一统王朝时期,只占12—13%左右。 因此,中国发达的「大一统」技术不仅有利于巩固皇权和“大一统”局面,同时,“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又为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大一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观点二:「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近代科学体系转化。 政治分裂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少,而大一统时期,科技发明均在30%以上,因此一个王朝的技术增长与中央集权程度密切相关,这表明古代科技一旦失去了发展的制度依托,便没有了生存土壤。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但主要是技术发达。生产技术与它所生产的具体产品不可分离,很难上升为理论成果,造成科学与技术难以结合。 传统儒家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注重的是人文问题而不是对自然的探究和技术的总结,忽视了抽象科学。因此,中国古代特有的「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近代科学转化。 观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国家能否实现大一统关系不大。论证略。 观点四:在中国社会大分裂大变革时期,农业技术迅速发展。论证略。 观点五:「大一统」技术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科技中占绝对优势。论证略。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可知,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农业技术占比较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例如: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发达既是国家“大一统”的产物,又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大一统技术的存在有利于中国人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机构和思想文化交流,有助于皇权的巩固。同时,大一统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克服了科学向技术转移的缺陷,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文景时期,为解决西北驻军供给问题,实行移民屯垦实边,收到了“定舍以待其劳”,“常坐而役敌国”,逐点占领、巩固的良好效果。到武帝时,决心武力解决匈奴内侵威胁这一问题,先后设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以补战争消耗。元朔二年,募民十万于朔郡;元狩四年,“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斥上郡、朔方、河西、边境的塞卒六十万“咸田之”。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以后,西汉又在比胥鞬、赤谷城屯田。设田卒、河渠卒、守谷卒等田官进行生产管理。军事化屯田使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都要高于个体经济。“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戎不虞。”因为屯田,大批人口聚居西域,他们开荒种地,筑路修桥,建立亭鄣,形成了许多初具规模的经济点镇,使往来的商人、使者有了途中歇脚之地。

——据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材料二清代统治者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在新疆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时期,吸取清代以前长期集中在南疆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朝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据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汉清两代西北地区屯垦的共同点。

材料三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意义。

 

查看答案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隋炀帝    D. 清康熙帝

 

查看答案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查看答案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天下为公    B. 民为邦本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民贵君轻

 

查看答案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康熙后期

雍正年间

乾隆中期

嘉庆、道光年间

山东船税

786两

0.8万~0.9万两

10793两

2万~3万两

天津关税、海税

较少

1万~2万两

5万~6万两

8万~10万两

山海关关税

较少

1万~2万两

3万~4万两

10万~11万两

合计

数千~1万两

3万~5万两

9万~11万两

20万~24万两

 

上表内容表明清朝

A. 对外政策有所调整

B. 财政税收以海关税为主

C. 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D. 经济受到外国资本冲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