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成文乡里自治制度是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大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成文乡里自治制度是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使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明成祖时,“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时任巡抚、右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在1518年颁布了《南赣乡约》,影响最大。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非特殊情况,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违者严惩。

——据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秦汉到隋唐,乡官属于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天子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此期间的乡官制,是与当时田制、户籍和赋役制度相依存的,这三者是乡官掌管的基本职司,也是乡官长期存在的合理依据。

中唐“干戈兴,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即所谓“以民供事于官为役”。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基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了“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的序幕。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建构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

——据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一变化。

 

(1)变化:①制订: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②管理:由自治到官府管理;③宗旨: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 (2)评述:两税法实行,舍丁税产(即以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使乡官制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形势;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倚重乡役(乡绅、地主、富农)管理乡村和征税。这一变化改变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支配、管理、征税)方式,有利于发挥地方乡绅富户对乡村民众的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支。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影响朝廷政令的执行力度。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由士绅起草法则……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即可从乡约的制订、乡约的管理、乡约的宗旨等方面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 (2)本题根据材料二“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两税法、管理形势、不抑兼并、地方乡绅富户的影响力、地方势力膨胀等角度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一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类型

朝代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北宋

南宋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1

4

2

7

12

6

2

「大一统」

13

12

59

24

41

12

13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40

43

0

63

47

35

45

27

47

43

39

37

45

46

医药

20

18

0

8

8

41

10

14

16

2

10

3

13

12

其他

11

1

0

0

0

0

19

0

1

0

1

20

2

0

 

备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说明:可以就表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文景时期,为解决西北驻军供给问题,实行移民屯垦实边,收到了“定舍以待其劳”,“常坐而役敌国”,逐点占领、巩固的良好效果。到武帝时,决心武力解决匈奴内侵威胁这一问题,先后设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以补战争消耗。元朔二年,募民十万于朔郡;元狩四年,“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斥上郡、朔方、河西、边境的塞卒六十万“咸田之”。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以后,西汉又在比胥鞬、赤谷城屯田。设田卒、河渠卒、守谷卒等田官进行生产管理。军事化屯田使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都要高于个体经济。“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戎不虞。”因为屯田,大批人口聚居西域,他们开荒种地,筑路修桥,建立亭鄣,形成了许多初具规模的经济点镇,使往来的商人、使者有了途中歇脚之地。

——据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材料二清代统治者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在新疆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时期,吸取清代以前长期集中在南疆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朝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据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汉清两代西北地区屯垦的共同点。

材料三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意义。

 

查看答案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隋炀帝    D. 清康熙帝

 

查看答案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查看答案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天下为公    B. 民为邦本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民贵君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