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文中描述一个美国家庭在抵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表明
A. 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
B. 中国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C.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抟的潮流
D. 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夭都呑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出现缘于
A.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B.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C. 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D. 欧洲联盟的建立
1960年代,有人谴责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主要是针对
A. 马歇尔计划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关贸总协定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 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 完全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直接过渡”所带来的社会危机,苏俄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实行粮食税
C. 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D. 实行收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