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倬云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 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B. 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C. 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B 【解析】材料中的“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表明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的独立性很强。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对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造成冲击的有(     )

①宗法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科举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2014年8月19日人民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一文提出: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追梦”过程,中共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依靠人民实现了“圆梦”之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答案】(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从中西方文明的差距和中国近代社会的状况来分析问题。

(1)需要注意“文明发展”的前提,中西差异主要指西方: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迈进;中国:在 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中徘徊。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强化,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2)关键把握时间信息“1901 年到 1920 年” ,由此可明确“沉 沦”指的是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通过阅读触摸历史、通过思考亲近历史,这是我们理解历史的必经之途。阅读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时间

事件

5月4日

北京学生3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捕去学生32人

5月7日

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5月8日

北京政府再次颁布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

5月9日

南京、无锡等地及巴黎华人开国耻纪念大会。苏州、嘉兴等地发生学生游行。武汉学商两界集会,商议支持北京五四运动的办法

5月23日

北京警察厅查封学生联合会刊物《五七》日刊

5月25日

北京政府严令制止散发传单、集众游行、演讲

6月3日

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170余人;4日,又被捕700余人

6月4日

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捕学生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月10日

天津工人酝酿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人辞职

6月28日

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节选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材料二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强化了把五四作为启蒙运动的认知方式。他们认为,五四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

——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注:此处五四运动的概念取广义,大致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材料三“五四”的……价值取向没有错,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回顾中国这90年的历史,我们找不到任何时段和时刻,标志着“五四”提出的任务已经完成或大致完成。相反,除了外敌入侵,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不幸和大悲哀,几乎多多少少与“五四”精神失落、启蒙规划受阻有关。我们今天纪念“五四”,不仅仅是怀念历史,而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

——徐友渔《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性质。

(2)材料二从什么角度评价五四运动?结合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相关史实,简述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与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

(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

【题型】连线题
【适用】较难
【标题】2015-2016学年金版学案高一岳麓版必修1练习历史试卷(39)(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2014年8月19日人民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一文提出: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追梦”过程,中共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依靠人民实现了“圆梦”之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查看答案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 九一八事变爆发    B. 全面抗战开始

C.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故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备考重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其主要特征有1、全国共同抗战。2、主要有两支抗日力量。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打战彻底结束。

【题型】选择题
【适用】容易
【标题】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这里的异端邪说是指(  )

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枪杆子出政权理论    D. 城市武装起义理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背景,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

【题型】选择题
【适用】容易
【标题】2014-2015学年湖南衡阳县第三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 九一八事变爆发    B. 全面抗战开始

C.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