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3)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概括得出。“制度的重新建构”可以根据材料信息“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再联系教材所学来说明。 (2)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的不同,应当根据对材料二的概括,得出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是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再联系所学回答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的特点。 (3)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概括得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应当根据教材所学来回答。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法国社会状况特别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三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

——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查看答案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体现该风格的作品是(    )

A.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D. 萧伯纳的《苹果车》

 

查看答案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于2016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缅怀孙中山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本质遗产是

A. 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    B. 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

C. 发展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    D. 改组中国国民党,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

 

查看答案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辩论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人生而平等

 

查看答案

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

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B.表明罗马法律体系走向成熟

C.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D.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