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①人民公社
②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家庭承包责任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庐山会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讨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
A. 人民公社化 B. “大跃进”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一五计划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 全球化趋势出现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殖民扩张的开始 D. 资产阶级的形成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正意思是美洲的发现( )
A. 促进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 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原始积累
C. 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
D. 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会合交融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 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