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上)与宋代丝绸之路(下)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不同。
(3)对材料三中欧洲殖民主义的做法加以评价。
他们只学(西方)技术不学政治制度,充其量是对“破房子”进行“裱糊”而已的半拉子工程。势必被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所淹没。“他们”所属的派别最有可能是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明朝时甘薯传入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增加与粮食不足问题,甘薯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图书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用以推广甘薯种植。这部图书是
A. 《齐民要术》 B. 《农书》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期的情形时说,“有人说 C.• 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能反映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爱国情怀
B.反映了中国青年对新文学形式的向往
C.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D.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征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材料中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 国王 B. 马丁•路德 C. 罗马教皇 D. 上帝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劳动工具先进 B. 土地肥沃
C. 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 D. 发达的精耕细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