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希特勒...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希特勒和纳粹的统治不只依靠纳粹的恐怖。希特勒也寻求并赢得了民众的压倒性的认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落败,受到《凡尔赛和约》的羞辱,以及经历魏玛共和国动荡的数年之后,他逐步撕毁条约,让德国人为之欢呼。纳粹国家严厉打击大萧条时期增多的犯罪现象,获得民众的好评。约瑟夫•戈培尔是希特勒的宣传部长,他策划培养了对希特勒的崇拜。元首委任受欢迎的电影制片人莱尼•里芬施塔尔拍摄了《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宏大的宣传电影,展现了精心编排的1934年纽伦堡集会,25万穿制服的德国人经过严密统一的组织,挥舞着纳粹旗帜,向希特勒致敬;这部电影促成了对元首的崇拜……。

同盟国监督着后来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地区的政治制度发展。直到1951,联邦共和国所通过的所有立法都必须经过西方同盟国的批准。它们进行了一个从教育开始的去纳粹化过程,但并没有进行任何重大的社会改革。同盟国坚持认为,德国总统的权力应受到限制,以避免再出现希特勒那无限制的行政权力。总统由联邦大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全体成员,以及大约相同人数的来自各个州的代表组成。同时,同盟国的“去纳粹化”计划旨在从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职位上清楚所有前纳粹分子,但整体而言,其影响相对较小。事实证明,不可能从政府、工作和教育行业中清除数以百万计的人……与此同时,冷战使得西方列强更快地接受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及其重整军备加入西方联盟的行动。

——引自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德国纳粹获取民心的手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同盟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去纳粹化”,并给予评价。

 

(1)手段: ①打着民族主义旗号,撕毁《凡尔赛和约》;②打击犯罪活动,赢得好评;③采用电影艺术、政治宣传等手段培养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 (2)措施: ①监督德国立法;②同盟国监督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③从教育开始去纳粹化;②在权力职位上清除前纳粹分子。 评价: ①推动了德国的民主化进程,对德国战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恢复有重大作用;②打击法西斯势力,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重要意义;③但同盟国没有对德国进行重大的社会改革,对法西斯势力处理也不够彻底,所以作用是有限的。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撕毁条约,让德国人为之欢呼……严厉打击大萧条时期增多的犯罪现象……策划培养了对希特勒的崇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主义、打击犯罪活动、培养个人崇拜等方面指出德国纳粹获取民心的手段。 (2)本题根据材料“监督着后来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地区的政治制度发展。……所有立法都必须经过西方同盟国的批准。它们进行了一个从教育开始的去纳粹化过程……从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职位上清除所有前纳粹分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监督立法、监督民主政治、从教育开始、清除前纳粹分子等方面概括二战后同盟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去纳粹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化、经济恢复、世界和平与发展、没有重大的改革、作用有限等方面给予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二: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三: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为儒家思想的言论

序号

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上)与宋代丝绸之路(下)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不同。

(3)对材料三中欧洲殖民主义的做法加以评价。

 

查看答案

他们只学(西方)技术不学政治制度,充其量是对“破房子”进行“裱糊”而已的半拉子工程。势必被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所淹没。“他们”所属的派别最有可能是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查看答案

明朝时甘薯传入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增加与粮食不足问题,甘薯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图书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用以推广甘薯种植。这部图书是

A. 《齐民要术》    B. 《农书》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