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
B. 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
C. 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
D. 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
1931年9月,国民政府实业部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规定,“凡中华民国人民研究工业技术,对于工业上之物品或方法首先发明者”,得依本条例“给以专利权10年或5年,前项专利权以国家为区域”。这一举措
A. 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B. 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C.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限定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下图是19世纪后期主要年代中国进口棉纱额的变化情况示意图。下列对图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B. 直接推动了民族棉纺业的发展
C. 说明列强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 D. 清末“新政”发展实业的结果
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乾隆二年苏州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满河青红黑紫”,于是苏州府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这反映了当地政府
A. 重视行政法规的建设 B. 限制私营手工业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D. 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冋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鹊衣装回鹊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 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 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 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D. 中外交流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