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文中的“他们”是指
A. 贵族 B. 平民
C. 外邦人 D. 奴隶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通判负责监督 B.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16世纪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国家的产品供给与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秦汉唐宋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新航路开辟,特别是18世纪后的西欧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两者都不表明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如其贸易对象。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评〈重新面向东方〉》
材料二大航海虽推动西欧的发展,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他们唯一的支付手段是从美洲掠夺回来的白银。在一幅全球的经济体系图中,物品的向西流动和白银的向东流动,充分说明了亚洲和欧洲的优劣高低之分。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话题的观点,分析其依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两地在对外贸易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
(3)材料一、二对中国与西欧两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研究视角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历史结论的差异,试指出材料一、二的研究视角。
【答案】(1)观点:外贸逆差不代表一国的经济落后。
依据:汉唐我国强盛,外贸出现逆差;西欧开始初步工业化进程,外贸出现逆差;
变化:逆差变顺差;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贸易日趋萎缩。
(2)目的:中国宣扬国威(或满足对异域珍宝的追求);西欧发展资本主义
方式:中国朝贡贸易;西欧欺诈性、掠夺式贸易
(3)材料一:中国落后于西欧。视角: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比较(或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比较)
材料二:西欧落后于中国。视角:从双方贸易品的种类上比较
【解析】(1)由材料“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可见外贸逆差不代表一国的经济落后。材料分别从汉唐、西欧开始初步工业化时期证明。而由“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可知,但是中国由逆差变顺差;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贸易日趋萎缩。
(2)结合所学,16到19世纪前期正处于明清时期,当时我国采用朝贡贸易体制,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中国宣扬国威。而当时西欧处于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采取欺诈性、掠夺式贸易。
(1)由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可知,材料一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比较,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欧。而材料二“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可见材料二从双方贸易品的种类上比较,认为西欧落后于中国。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都对个人品质与国家状态提出了自身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的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理想国是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的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这样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于宁《柏拉图与<理想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正名”的目的与方法。
(2)据材料二,分析“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具有“节制、勇敢、聪明”品质的分别是哪三种人?
(3)综合两则材料,归纳孔子与柏拉图所追求的“个人品质”和“国家状态”上的相同点。
对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10月,国务院制订了《关于改善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将中央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权划分为四种类型:中央管理类型,地方管理类型,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和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双重管理类型。共涉及计划、财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运输邮电、商业等12各方面的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职权。1970年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中央直属企业由10533个减少到1674个。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维持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是历代王朝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弱,导致地方政府对朝廷依赖性越来越强。明朝地方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清朝的总督与巡抚,都是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由皇帝任免,受朝廷节制,重大政务均需听候皇帝决定才能处理。反之,东汉、唐朝等朝代后期,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较多地向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又导致割据现象。
——摘编自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特点。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毛泽东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特点:处理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由行政管理深入经济管理;由政府主导调节。
(2)见解析
【解析】(1)由材料“将中央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权划分为四种类型……共涉及计划、财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运输邮电、商业等12各方面的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职权。1970年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中央直属企业由10533个减少到1674个。”,可以归纳新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特点。
(2)
得分 | 论点方面(1分) | 论据方面(6分) | 论证方面(2分) |
8-9分 | 明确写出:管理国家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 正面:(1)新中国注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有利于国家发展。(1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社会稳定。 (1分) (2)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重要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推动资本主义发展(2分) 反面:(1)明清时期,中央过度集权,削弱了地方的积极性。(1分) (2)东汉、唐朝后期地方权力过大,又不利于国家统一。(1分) (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分) |
6-7分 | 提出观点 | 论据欠充分,仅从三个方面展开 | 层次分明。但关联度不够;史论结合 |
3-5分 | 提出观点 | 论据不充分,仅从两个方面展开 | 关联度不够;不注意史论结合 |
0-2分 | 没有提出观点 | 论据不充分,仅从一个方面展开 | 关联度不够;不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混乱 |
【题型】连线题
【适用】较难
【标题】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16世纪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强大帝国的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逆差。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国家的产品供给与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秦汉唐宋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新航路开辟,特别是18世纪后的西欧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两者都不表明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如其贸易对象。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它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评〈重新面向东方〉》
材料二大航海虽推动西欧的发展,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仍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当时欧洲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和边缘部分,直到1800年以后它才后来居上。因为从大航海到19世纪前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的产品既不丰富,也缺乏竞争力,拿不出可以交易的物品,他们唯一的支付手段是从美洲掠夺回来的白银。在一幅全球的经济体系图中,物品的向西流动和白银的向东流动,充分说明了亚洲和欧洲的优劣高低之分。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话题的观点,分析其依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16到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欧两地在对外贸易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
(3)材料一、二对中国与西欧两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研究视角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历史结论的差异,试指出材料一、二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