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惊讶于乾隆表达的对《正统辩》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惊讶于乾隆表达的对《正统辩》的认可:“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持论颇正”。乾隆持此说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仍处于立国初的紧张态势    B. 对抗清入关的人士严惩不贷

C. 欲树立为本朝尽忠的价值观    D. 少数民族政权难以作为正统

 

C 【解析】乾隆帝认可“以元继南宋为正统”,是为了在整个社会树立对清朝尽忠的价值观,以巩固统治。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乾隆帝时清朝立国已有一百多年,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元和清均为少数民族政权,D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

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

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

 

查看答案

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A. 具有复兴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倾向    B.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

C. 适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    D.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查看答案

中书、尚书在两汉时期为少府所属机构,其长官虽掌管机要,但“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朝时“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表明

A. 中书、尚书机构长官位尊权重    B.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中书、尚书令与公卿矛盾尖锐

 

查看答案

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 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 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查看答案

古籍记载,先秦“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说明

A. 姓与氏表明社会地位的贵贱不同    B.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在西周以后

C. 姓一传而可变,氏千万年而不变    D. 姓与氏合并是由于制度变革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