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A. 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 B. 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
C. 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 D. 成为废除丞相官职的导火线
1386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
A. 澄清吏治 B. 推崇严刑峻法
C. 强化君主专制 D. 发挥儒学教化功能
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A. 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 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
C. 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
D. 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 加强官僚政治 B. 削弱贵族集团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
A. 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 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
C. 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 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 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 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