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A. 儒家思想
B. 传统观念
C. 农耕生活
D. 自然现象
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史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主要得益于( )
A. 郑国渠的修建 B. 都江堰的修建
C. 灵渠的开凿 D. 井渠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