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华声论坛•甲午海战110周年祭》

材料二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三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夏礼对中日战争和清朝政权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3)运用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1)态度:反对干涉中日战争;希望中国战败,但不希望清政府垮台。原因: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有利益冲突,故而在中日战争立场上存在分歧;希望日本打败中国,以便美国从中渔利;维持清朝政权,可使美国在华既得利益得到维护。(2)目标: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实现独立自主;领导并推动欧洲走向联合,促进欧洲发展和提高政治地位。背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美苏“冷战”不断加剧;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一些西欧国家通过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实现了初步合作;法德矛盾的和解。(3)说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的恶化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减轻中苏关系的负面影响。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一问从材料中“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概况得出即可;第二问学生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作答;(2)第一问从材料中“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概况得出;第二问从1962年这一背景来作答,涉及到美苏冷战、欧洲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和法德和解等知识点;(3)第一问从建国之后中苏、中美之间关系的恶化或者是缓和来进行阐释,第二问联系所学可知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进行调整的根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君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材料二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组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查看答案

典型试题分析运用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7全国Ⅰ卷24题)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材料二:(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给出材料一题目的正确选项,并指出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的理由。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谈谈本题对你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启示。

 

查看答案

15世纪中期起,欧洲的白银产量大幅度增加。1462年与1530年间,中欧地区的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300万盎司,这个数字在19世纪都未曾达到。造成欧洲这一时期白银开采量上升的重要原因是

A.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B. 欧洲本土白银的大量出口

C. 欧洲国家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D. 亚洲国家闭关政策的影响

 

查看答案

男人、女人和孩子离开故乡和家庭,放弃权威社群,叛逆的年轻人不再受村民的监督与限制。经济自立延后,婚姻被推迟,试管的权威超越了牧师的权威……。导致欧洲和美国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开辟新航路    B. 殖民争夺与扩张    C. 工业革命    D. 发明蒸汽技术

 

查看答案

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D.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