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开始与凡尔赛对峙的时候,梯也尔表示:“宁要法国,不要首都。”巴黎公社也被梯也尔大军围困,而冷眼旁观的德国释放了大量战俘以充实梯也尔的军队。这反映出
A. 巴黎公社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B. 法兰西共和之路具有曲折性
C. 法国共和政体的基础较雄厚
D.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从理论上突破了这一认识。这一突破
A.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B. 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C. 使全世界无产者真正联合起来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爱国人士王造时发表了《救亡两大政策》的小册子,呼吁对外准备殊死战争,与日拼命到底,促成日本革命;对内取消一党专政,集中全国人才,组织国防政府、共同抗日。该呼吁的背景是
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 国内国际局势不利于抗战
C.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御辱
D. 中国共产党开展全面抗战
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字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梁启超意在说明
A. 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B.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
D. 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19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制本国史》写到:“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尽至咸丰时竟弛之,而征税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可见,该书注意到了
A.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B. 《南京条约》未能真正地贯彻执行
C. 帝国主义已结成侵华的联盟
D. 《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