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是从耶稣会教士那里获得关于中国的资料,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是从耶稣会教士那里获得关于中国的资料,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笔下的中国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形象。

材料在这里,官府的意见从来具有法律的力量……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等

……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 观点: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是一种误读(或都与中国实际不符)。 阐释:(原因)他们的认识多半是经过传教士得来的,因此,他们对中国的解读也多半建立在误解或误读的基础上。 (表现)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和君主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伏尔泰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理部分,而没有认识其局限。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易形成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可憎、奴役、落后的专制暴政国家,只看到了中国制度有专制的一面,而忽视中国制度的一些积极因素,因而都是一种误读。 所以,真实的中国形象既不像伏尔泰描绘的那样美好和开化,也不至于像孟德斯鸠所认为的那么暴政和落后。只有综合辩证地判断,将两种中国形象结合,才能看到中国的真实面貌。 示例二: 观点: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是一种有意的误读(或其形成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 阐释:(相似背景)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的斗争。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需要找到一种批判封建神权思想和专制制度的理论依据。(各自需要)伏尔泰反对宗教狂热,反对神权主义思想,主张实行开明的君主制。伏尔泰出于批判天主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有意误读中国。孟德斯鸠推崇法的精神,主张三权分立,想构建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因而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将中国作为专制政体和没有法律精神的典型和现实例证,忽略中国制度的合理性,以此来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 所以,两者对中国的误读都是源于法国内部变革的迫切需要。 示例三:观点:两者对中国的解读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四:观点:两者对中国的解读不利于西方人全面认识中国(或有利于西方认识中国)。 其他观点只要观点明确,阐述合理,都可以得到相应分数。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提取信息并进行论证的能力。如果阅读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段材料在论证的是“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第二段材料论证的是“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概括出来就是伏尔泰对中国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肯定,而孟德斯鸠则是否定。题目要求根据材料进行解读,然后表达自己对上述观点的一个态度,也就是你是如何看待上述材料中的观点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是要结合所学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去发现有哪些值得肯定,有哪些需要否定,然后将之表达出来即可。在表达时,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上述两个人对中国的解读是怎样,然后结合史实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陈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 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查看答案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

A.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大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查看答案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 《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