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纽约时报》中文网10日刊登题为《中国把“门罗主义”用到亚洲》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十九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中美实现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 B. 国际格局形成中美两极争夺局面
C.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中美冲突的必然性影响世界安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 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 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 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 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 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 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 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长期的和平”倒是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C.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直接冲突 D.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