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考古发现,商代墓葬中殉葬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而西周时期用奴隶殉葬、祭祀等现象比较少见,而且此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中期以后基本未出现。这表明西周
A.形成了重视民力的思想
B.各级大宗享有祭祀特权
C.开发私田需要大量奴隶
D.儒学提倡尊重人的价值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仿真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
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新课标全国Ⅲ卷2017届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
A.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B.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
C.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D.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
《选做题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曾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选做题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以前,中国的都城大都建立在长安、洛阳、开封,所在位置比较居中,靠近陆运河转输就很便利了。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地处边陲,与江南岭外相隔遥远,靠大运河转输就显得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流量和涨枯季节不同,特别是黄河的改道和屡有水灾发生,给运河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难。为此,从元代开始又从东边沿海开碎了新的海路。
元代的海路正式开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由丞相伯颜上奏批准。从崇明岛取海道直沽(今天津市)以达京师,这条海路从此就成为元代转输江南漕粮的主要运道,运粮数量每年达三百万石以上。在元代,这条海路曾发生过三次变化。第三次开辟的新路,因有定
时的信风,所以行走方便,从浙西到京师不过十日,因此沿用的时间长久。虽然如此,但当时走海路有着很大风险,粮船漂溺者,船坏米沉者,无岁不有。但这条海路的开辟却给中国古代交通迎来了断的开端,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运河似乎让它分担了自己的重任。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开辟新的海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开辟新的海路的历史作用。